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第二章:概説四無量觀


释修静老和尚德像
第二章:概説大乘四無量觀
一:總釋名題
二:普賢十願是最明確的四無量觀
三:簡説三階段是佛教的三特點
四:四無量觀是做人無法缺少的
五:真理之光可使人人自動向善
六:標准是一切物件的主體
七:簡説四原理是心性的標凖

第三章:末寫大乘四無量觀中篇方法
第一章:心理訓練
一:釋名
二:釋經
三:方法舉例
四:訓練理由
五:訓練的功效
六:參考資料
七:評論
八:作者的經驗
第二章:概説四無量觀:
(一)總釋名題四無量觀又名四無量心,或名四等,或名四梵行。
言四無量者:
一慈能與樂;二悲能拔苦;三喜能生善;四捨能離惡,這是宇宙人生偉大的真理,甚深難懂,現在用通俗的話説得淺白一些,就是:他人的生活習慣我要盡量隨順,而生與樂之心是為慈;他人的痛苦我要盡量救拔,而生悲愍之心是為悲他人的優點我要盡量發掘,而生歡喜之心是為喜;他人的罪惡我要盡量寬恕,而生原諒之心是為捨。四,這本是一個數目字,從一到四各有不同的意義,然,一般的説法只有「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而缺少「喜能生善」,「捨能離惡」,是則應該叫二,而不能叫四了,應知善惡苦樂四事相連,乃一定之理,豈能只有苦樂之果而無善惡之因乎,足見佛法之隱沒已是好久了。無量者:乃是無量無數的衆生,包涵十法界一切聖凡在内,故名無量。觀就是打開慧眼來普遍觀察,因為這廣大無垠的世界不是我一人獨自生存,而是與無量無數的衆生共同生存,這許多衆生與我都有密切的關係,必須對他有所了解,故名為觀。這譬如走路必須打開雙眼來觀看四面八方,才不會相撞和跌跤。可是愚痴的凡夫,只知閉起雙眼來亂走,不知前面到底是水溝呢?還是石頭?如果跌到水溝里就爬不起來,撞到石頭就會頭破血流真是苦不堪言。大覺世尊為要救拔衆生的苦難,是故宣揚無上妙法,叫我們要修行四無量觀,從生死險道,走上平坦大道,請問這是多麽美好呀!為甚麽叫大乘?這是依照大乘華嚴經,大寶積經等而闡述,與一般論著大有不同,故以大乘而名之。一般的説法,修此法門只生到梵天,此則有三定律和四原理為依據,故是由人而到達成佛為止。大集經二十二鄭説:「善男子!若佛獲得十力無畏,一切佛法,出家苦行,速成正覺,轉妙法輪,示大神通,入大涅槃,如是等事,悉皆因修四無量心。」行願品説:「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説不可説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説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十種行願即四無量的擴充,因其有此廣大甚深的道理極偉大的功效故名大乘。
(二)普賢十大願是最明確的四無量觀講説四無量的經論的確很多,而意義最明確者莫如普賢十大願,原因華嚴大教號稱圓滿法門凡有所説皆舉十數以顯十十無盡,至於四無量觀亦不例外,故將四數擴充為十大願,今説明如下:易轍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此三皆有與樂之義,是故合在第九恆順衆生中成為慈無量。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合在第十普皆迴向中,成為悲無量,原因佛若住世説法度生,才是真正救拔衆生之苦。第八常隨佛學合在第五隨喜功德中,成為喜無量,原因發菩提心修學佛法,才是真正的生善。第四懺悔業障是捨無量,原因於已即能知過必改,對於他人自會寬恕原諒,否則嫉惡如仇,是則大違慈悲之旨。以上善惡苦樂四字配合四無量觀正是合乎標凖,但一般人依字面去解釋,唯知普賢十願而不知是四無量觀的擴充,各部論著雖有四無量觀的詮釋,然其意義缺謬不明,只有慈能與樂及悲能拔苦而缺少喜捨二義,由是造成普利衆生的無上妙法隱而不彰,這是多麽的可惜啊!
(三)簡説三階段是佛教的三特點説明四無量觀應分三個階段:一理論;二方法;三效果。這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假如單有理論而無方法則成為空談,空談是無益的;假如單有方法而無理論則成為盲修,盲修是會錯誤的;是故必須理論與方法結合,然後才有真實的效果,否則便失去佛教救世救人的良好意義。如同建屋,先有藍圖,次有建築,後有落成,三種程序互相結合,然後才有一座美好的房屋出現,否則只有藍圖一張,或亂材一堆毫無作用。又此亦可稱為佛教的三特點,因為這只有佛教才能圓滿具備,其他任何宗教和學説都是不能具備的,由是佛教之所以能超一切宗教和學説的原因就是在此。比如佛教的理論是三定律和四原理,它是顛撲不破至極究竟的人生真理,有系統,有秩序,雖是廣博精微,而深入硏究之後,仍能容易了解,並不是偏在一邊强辭奪理的説法,也不是亂而無章使人難以捉摸的説法。佛教的修行方法是四無量觀和六波羅密,以及其他無量法門,總以改惡生善為本。它是從人到佛的一條平坦大道,既穩健又安全,好像上樓梯一樣步步高升,並不是甚麽難行和奇異的方法。佛教的效果是離苦得樂,此樂是涅槃究竟之樂,並非世間虚僞無常的樂,應知樂是人人共同的愛好和迫切的要求。因此,若説信仰佛教是迷信、或精神寄托那是非常不通的。我相信讀者不論站在任何立場,只要明白了佛教的三特點以後,就會如同大夢方醒一樣,深深地感覺到佛教的確是人類的救星,由是就會改變他原有的立場,而無條件地信仰了佛教。正所謂如暗遇明,如貧得寶。
(四)四無量觀是做人無法缺少的世間上種種技藝工巧學問知識,可以隨意選擇,學了這樣可以不學那樣,原因世間的知識太多不能一一盡學,因此,只要隨意學得一兩樣可以謀生和保健這就好了,不必太多,至於修學四無量觀,是否也和其他技技藝一樣可以任意選擇呢?這我要肯定講一句,是必須的,不可少的,比任何技藝都還重要,是不能由我們選擇的,如果做人不懂得四無量觀,那他簡直就和瞎子一樣,永遠都在黑暗中亂碰亂撞,試問這種人該是多麽痛苦?假如做人懂得四無量觀,那就是走上光明大道,由是四無量觀不論做人,成佛,成菩薩,都是不可缺少的。
(五)真理之光可使人人自動向善世界上光明有兩種:一是太陽光;二是真理光。白天有了太陽人們行動自由,無論走在任何驚濤駭浪和危險的懸岩絕壁之間都能平安渡過,晚上沒有陽光大地黑暗,人們一切行動失去自由,即使走在平坦的路上也會東碰西撞,生命的危險毫無保障,雖有電燈光和油燈光也只能照亮近處,唯有太陽光才能照亮宇宙的一切,由是太陽光對人類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真理光也和太陽光一樣,世界上如果有了真理一一四無量觀,則人與人之間種種不愉快的事情都會無從産生,因真理之光照亮了全世界,則人人都會自動走向善道,譬如晚上走路,假如沒有光亮就會跌倒,或者撞到任何東西上,如果有了光亮我相信絕不會無端碰撞和跌倒。當今世界就因缺少真理,所以也和晚上沒有太陽一樣,雖然目前科學進步一日千里,衣食住行樣樣稱便,而人們心中的貪瞋痴慢四根本煩惱仍然無法解決。不但如此,加以邪説横行毀滅真理,宛如火上添油,因此,人們的痛苦更是有增無减。比如家庭不和,團體鬧事,國家戰爭,以及社會罪惡泛濫等,這莫不是煩惱病在作崇,絕不是科學所能解決,亦不是法律所能根治,唯有發揚真理才是究竟的辦法。由是四無量觀就是人類的救星。
(六)標凖是一切物件的主體, 再説甚麽叫標凖?但凡一切大小工程都離不開一定的標凖。
比如垂直線是直立的標凖;水平線是平面的標凖;尺寸是長短的標凖;規矩是方圓的標凖;天平是輕重的標凖;節拍是歌唱的標凖;法律是人民的標凖;指南針是方向的標凖;以及其他一切物件都有一定的標凖,合乎標凖則一切物件都有秩序,安定、穩健、完好、統一、整齊,沒有爭論,不合標凖則任何工程都做不好,任何物件都會亂七八糟,爭論紛起,了像垃圾堆一樣,失去完好、整齊等優點。比如最簡單的桌椅,如果不合標凖,必然會高低不平。放在這裡摇摇擺擺,放在那裡也會搖擺,放在任何地方都會搖擺,那怕工匠做得再好也是不堪應用的廢物,何况幾十層高的大樓,如果不合標凖,該是多麽危險!因此,標凖對一切物件來説,都是非常重要的。然它非常簡單,卻能以簡御繁,以少概多,成為一切物件的主體,不過這些有形有相顯而易見之物,人人皆知無須細説,唯有無形無相千變萬化不可思議的心性,以何為標凖,這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因此,人們對於心性,總是異説紛紜,是善是惡,非善非惡,亦善亦惡,爭論不休,這原因就是不知標凖所致。其實標凖不是甚麽深奥難懂的東西,只是難於尋覓而已,説穿了人人皆知,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所謂心性的標凖就是「四原理」,又叫「四根本法」,懂得標凖後,則一切紛爭都會息滅,是非邪正自會分辨。雖然經中並無「四原理」之名,(或是經久遺失),而其意義則處處可見,只是人們不去思考而已。
(七)簡説四原理是心性的標凖言四原理者:
一,好善。(好讀耗,是愛好的好,並非好壞的好。)
二,惡惡。(上惡字讀務,是討論義。)
三,畏苦。四求樂。
不論凡夫聖賢,智愚好醜,全都離不了它,就像指南針不論怎樣轉來轉去都是指向南方,因此,「四原理」作為心性的標凖,是最恰當不過的,然它變化無窮,令人莫測,如今將其變化分為三大類型説明如下:
(甲)凡夫人貪着生死,迷四原理變為四根本煩惱。好善變為貧愛,惡惡變為瞋恚;畏苦變為愚痴;求樂變為我慢。因貪故有淫罪。因瞋故有殺罪,因痴故有盜罪;因慢故有妄罪。又因淫故有生苦;因殺故有死苦;因盜故有病苦;因妄故有老苦。這是凡夫人迷四原理朝錯誤方面發展,故有惑、業、苦等無量惡法産生,由是輪迴不息,生死無窮。
(乙)二乘人為了自度,悟四原理變為四諦法門。畏苦變為知苦,觀知無量衆苦,方能勇猛精進勤修佛法;惡惡變為斷集,集是衆苦之因,欲除苦果必須先斷苦因;求樂變為慕滅,滅是究竟快樂,乃人所共同愛好,而此不易獲得,亦應追求仰慕;好善變為修道,善乃快樂之因,果能改惡向善,則能離苦得樂。這是二乘人悟四原理朝正確方面發展,故有戒、定、慧等無量善法産生,由是超出三界,永脱輪迴。
(丙)大乘菩薩為了渡他,悟四原理變為四無量觀。
(一)求樂變為慈無量觀,慈以與樂而為標凖。行願品是九者「恆順衆生」,四弘誓願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切衆生對自己的生命深生愛好,對自己的生活習慣莫不有無上的快樂。因此,我們只要對他恆順就是與樂,恆順之法又開出三種: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經文雖是指佛,而包涵九法界衆生,三事皆能與樂,是故另外開出,使意義更加圓滿和明確。
(二)畏苦變為悲無量觀。悲以拔苦而為標凖。行願品是十者「普皆迴向」四弘誓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一切衆生皆有無量痛苦,為了救拔他們,因此願將自己的功德迴向給一切衆生,使其離苦,但這只能治標,若從根本上真正拔苦,莫如説法度生,是故悲無量觀又開出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原因衆生愚痴無智,是故衆苦紛然,若能「請佛住世」,「轉正法輪」,則返迷為悟,衆苦盡除,如皓月當空,群昏盡破之矣。
(三)好善變為喜無量觀,喜以生善而為標凖,行願品是五者「隨喜功德」,四弘誓願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善為樂因是故要喜,普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愛好善法,皆可修行,為了生善故又開出八者「常隨佛學」學佛乃生善之本,能生世出世間無量善法,由凡夫直至成佛皆因生善而來,是故喜以生善為義,絕不是「他人離苦以後我生歡喜」。
(四)惡惡變為捨無量觀,捨以離惡而為標凖,行願品是四者「懺悔業障」,四弘誓願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惡為苦因是故要捨。衆生自無始以來愚痴顛倒,造作諸惡,備受衆苦,如今聽聞佛法恍然大悟,了知過去之非,深生懺悔之心,既自知懺悔然後方能原諒他人,是故捨以離惡為義。絕不是「他人的苦樂,不苦不樂不生執着為捨」。
(五)佛經與論述不同之點四無量觀中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經論上大致相同,不必多説。唯有喜能生善,捨能離惡,則經與諭不盡相同,這是人們很少注意的。今先引證經的喜捨二義,次引論的喜捨二義,兩相對照,人們自會了知何正何誤。
(1)大寶積經四無量品説:「菩薩喜者名諸善法,憶念歡悦清淨妙喜。何以故?於諸善法無下慼性,無退屈性,無疲倦性故。」這是説明對於善法起歡喜之心。又行願品説:「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這是説明觀察他人之善我生歡喜。據上兩經皆是説明喜是生善為義。
(2)大寶積經四無量品説:「菩薩摩訶薩安住大捨波羅密,行菩薩行,則於一切惡不善法皆興大捨。」這是説明對於惡法生起捨離之心。又行願品説:「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來,由貪瞋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徧於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這是説明懺悔自己的罪惡,然後方能原諒他人之惡。據上兩經皆是説明捨是離惡為義。以下引證各部論著的喜捨二義
(一)瑜伽師地論説:「若諸菩薩於有樂者,發起增上隨喜意樂,普緣十方修喜俱心,是名為喜。若諸菩薩即於如是無苦無樂、有苦、有樂,三種有情,隨其次第,發起遠離痴瞋貪惑增上意樂,普緣十方修捨俱心,是名為捨。」
(二)菩薩地持經説:「於樂衆生起樂隨喜想,周滿十方而生喜心,是名為喜。如是三種衆生,不苦不樂,(有苦,有樂)隨其次第,起離痴恚貪想,周滿十方而生捨心,是名為捨。」(此實際是論)。
(三)大智度論説:「喜名欲令衆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衆生不憎不愛。」
(四)俱舍論説:「諸有情類得樂離苦豈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諸有情類平等平等,無有怨親,如是思惟,入捨等至。」其他尚有攝大乘論,大毘婆沙論,顯揚聖教論等,皆以觀樂為喜,不以觀善為喜,前已觀樂生慈,今又觀樂為喜是則重復。又以觀苦、樂、不苦不樂三類衆生不生愛憎為捨,為何要捨?意義不明,若以觀惡生捨,是則明確,原因嫉惡如仇乃人之通病,如能懺悔業障,則於他人之惡自會原諒。本來慈喜捨,配合善惡苦樂是最恰當不過的,但是論著只有苦樂而缺少善惡,是則義有不全,這是佛經與論著不同之點,應知改惡生善是因,離苦得樂是果,因果相生這是佛教的根本教義,絕沒有只説離苦得樂,而不説改惡生善之理。
大乘四無量觀-中篇方法心理訓練
(一)釋名通俗叫「靜坐」,是按照形式來説的,這並沒有甚麽意義。其有意義的是印度話叫「禪那」,華言「靜慮」,靜是止,慮是觀;又譯「思惟修」,即是在靜坐中思惟觀察;又譯「功德叢林」,是説它的效果好像大小不一的叢林一樣。這些意義表面看來大家好像都很懂,其實只説了一半,還有一關是為甚麽要止?為甚麽要觀?為甚麽要思惟修?並沒有加以説明。因此禪的名辭和意義在經教中雖然説了很多,結果人們還是莫明其妙。中國的天台大師洋洋巨著也説了很多道理,仍然把最重要的句子遺漏了,又有中國普遍流傳的如來禪、祖師禪、看話頭等,這些到底怎樣?我不便評論,現在我只按照佛經的意義稱呼禪為「心理訓練」或「心理鍛鍊」,這樣的名辭,我相信人們一聽就懂,不必詳細解釋。阿含經説譬如野狸之皮經過種種調治之後,會變得非常柔軟和堅固,不論怎樣拳打和折疊,都不會損壞。這就譬如修行人,經過心理訓練之後,會變得又柔軟,又堅靱,不會被外境所惑。世間任何工巧和技藝,通是由鍛鍊而來。若未經鍛鍊,則甚麽都不會,一經鍛鍊,則不會者會,不能者能,譬如馬戲團的種種絕技,以及運動員的種種比賽,無一不是精心鍛鍊而來,由是可知鍛鍊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世間的各種鍛鍊,那怕是功夫到了絕頂,也不過是謀生而已,並沒有甚麽重大的作用,唯有佛教的心理鍛鍊,才是最高無上的鍛鍊。它能使人開智慧、斷煩惱,了生死,證得涅槃。
(二)釋經
(甲)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是止今節錄增一阿含經第五念施法門如下: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跌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施。」釋義:比丘是七衆第子之首。此處提出比丘,當然包括其他六衆在内。比丘有三義: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惡。正身是把身體坐得端端正正,不可以有歪斜,頭亦不可有低昂。正意是指心意也要端正,不可以有過高的要求,或貪、瞋、痴、慢等不正的思想。「繫念在前」,前是指自己的鼻尖,念是指心猿意馬的雜念,必須把它專注在自己的鼻尖上,好像繩索縛住猿猴似的,不讓它妄動。「無有他想」,就是不要想東想西,此刻最好是數息;等到數息得心清淨以後,才「專精念施」,念施才是正鍛鍊我們的心理。這幾句話看來好像平平淡淡,沒有甚麽深奥的道理,其實它非常重要,本經就因有了它,才顯出下面的句子是在靜坐中的假想,假想就是心理鍛鍊;如果缺少了它,那下面的句子必然會變成理論,理論是紙上談兵不確實際。它的重要性有如開門的鑰匙,如果出門在外掉了鑰匙,回來時就會無門可入,雖然可由門縫或窗外看見屋内的種種家具,卻一樣也不能拿來實用,就像歷來的宗師,雖然對佛教非常理解,卻於佛教不能産生實際作用。這種簡單而又扼要的句子,對佛教的盛衰,實有莫大的關係。佛在世時,此法普遍流行,因此那時的佛教非常興盛,佛涅槃後,就成為絕唱,因此謬誤百出,造成佛教的衰亡。
(乙)靜坐中的假想是觀以下經文都是靜坐中的假想,目的在訓練我們的心理,破除慳貪和瞋恚,標題雖指的是念施,其實包含忍辱在内,如今且將經文分作兩段來解釋。
A 訓練布施:經文:「我今所施,施中之上,永無悔心,無返報想,快得善利。」釋義:這是靜坐中假想的句子,又簡又明。「我今所施」,是指自己屋内諸物,或自己隨身諸物,每樣都想着用來布施,目的是破除慳貪,並不是隨便把自己的東西送人。如果慳貪未破而行布施,這必然是會後悔的,若慳貪破了,然後布施,這才無有後悔和返報之想。慳貪是我們無量劫來走慣了的老路,由此蒙蔽了我們的智慧,起惑造業,受苦無窮。若能破除慳貪,開發智慧,了脱生死,是則名為「快得善利」。現在多數的佛教徒,只是把布施的功德和理論講得天花亂墜,卻不知訓練的方法,由是成為空談,能説不能行,請問這樣的宣傳,對佛教有何益處?譬如學武的人,並非只懂得幾下招式就可和人比武,他必須精心鍛鍊,功夫到家,才能和人較量,若功夫不到家而誤認為我已懂得招式,就想和人比武,這必然是失敗有餘。布施也是一樣,未曾經過訓練,就作布施,能説無悔,那是做不到的。
B 訓練忍辱經文:「設人罵我,我終不還報,設人害我,手拳相加,刀杖相向,瓦石相擲,當起慈心,不興瞋恚,我所施者,施意不絕,是謂比丘名日大施。」釋義:這也是靜坐中假想的句子,又簡又明。人因有討厭罪惡的心理,故生起瞋恚也是必然的,假如無法控制而任其發展,那將是件危險的事。世人就因一時瞋恚,喪失理智而破壞一切,這是常見的事,譬如破壞家庭,破壞國家,導致人命傷亡,財産損失,實是無法估計,尤其是發心廣度衆生的菩薩,如果有了瞋心,那損失也是不可限量的,猶如華嚴經曰:「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既然我們知道它的利害,就應在靜坐中嚴格地加以訓練,使其服從理智,故須修行忍辱。若人們能够控制瞋恚,那麽所獲得的好處,將會是無可限量。然而這也不是紙上談兵,説提好聽便算,必須認真鍛鍊才能做到。
(三)方法舉例經文雖把假想的句子指出,然是文言,未免太簡,在一般入看來,仍是不大了解,因此本文有再作舉例的必要。
A) 念施最重要的是端身正坐,開始時數息五十遍,然後停下來,心中默想自己使用的各種物件,譬如有人要我有衣服,我的衣服就布施給他;有人要我的錢,錢就布施給他;有人要我的手錶,手錶就布施給他。念完了這三句就停下來數息二十遍。然後又想,假如有人要我的枕頭,枕頭就布施給他;有人要我的氈子,氈子就布施給他。有人要我的眠床,眠床就布施給他。作此觀想之後,又停下數息二十遍,總歸把應用諸物三件地想過,這名叫「訓練布施」。
B )念忍辱這也是一樣地端身正坐,開始時數息五十遍,然後心内默想;假如有人罵我,不理他;假如有人講我是非閒話;不理他;假如有人在背後毀謗我,不理他。停下數息二十遍。又想假如有人向我吐口水,不理他;假如有人用粗魯的態度對待我,不理他;假如有人用輕視的眼光看待我,不理他。停下數息二十遍。又想假如有人把我的衣服弄髒了,不理他;假如有人破壞我的門窗桌椅,不理他;假如有人在我靜坐時吵吵鬧鬧,不理他。停下數息二十遍。又想假如有人用石頭瓦片從遠處丢來,不理他;假如有人用木棍打過來,不理他;假如有人用拳頭打過來,不理他。停下數息二十遍。又想假如有人用刀殺過來,不理他;砍掉我的手,不理他;斬掉我的腿,不理他。停下數息二十遍。又想我對這些毀罵我的人、破壞我的人、傷害我的人起慈悲心,不生瞋恚,他是我的無上福田,我要對他尊重、恭敬、讚歎、歡喜,承事供養。
(四)訓練的理由關於靜坐的方法,有時叫「觀」,如四無量觀;有時叫「想」,如九想、十想;有時叫「念」如六念、十念、四念處等。其實「觀」、「想」、「念」三字,完全是一樣的,只是有少許的不同罷了,譬如「觀」 觀察,對某一真理仔細去觀察;「想」是思想,對某一真理要認真去思想;「念」是有辭句在念,因念了簡單的句子後,真理才會跟着明白起來。譬如佛經有很多法句,全是用在靜坐中仔細地想念和觀察的。是故此處的念與一般口頭上的念經的念,大有不同。念經是快速的念,並沒有時間去觀察法句的内容,因此即使念得再多,也不能改變煩惱和開發智慧,但對於種善根和求佛菩薩的感應,倒是有一些。非常遺憾的是佛教在靜坐中認真修行的方法久已隱沒,人們只好在外相上敲起木魚來念;如果有了少少的感應,這就滿足了。由是佛教永遠停滞在外相上,不肯力求上進。
(五)訓練的功效專心一意地數息(修止),又專心一意地修觀,每天都在鍛鍊自己,雖然未有禪定,但煩惱已在無形中轉變過來,就像練武的人,每天照做,功夫何時增加,是無法知道的,總之有練就有進步,不練就停頓。有本書叫「因是子靜坐法」,就他靜坐時種種的感覺,許多人對他非常仰慕,應知他的感覺是他個人修止所得,並不是人人都能如此,但他對於修觀仍是一無所知,煩惱仍是宛然,書中也擷錄了天台宗的材料,大作宣揚,這是不值得恭維的。再説,靜坐方法不出「止觀」二門,「止」是不打妄想,專心數息和隨息,「觀」是仔細觀察種種真理,在普通人對於止倒是很注重,觀就不得而知了。我明確的指出觀就是有簡短的辭句在念,念了又止,止了又念,就像走路一樣,左脚一步,右脚一步,這樣一直走去,才能到達目的地。如果單獨一脚是不能走路的,因此止和觀也是一樣,止了又觀,觀了又止,一直前進,至終自會到達最高目的。這就是所謂的禪定。若不懂止觀而一味盲修,想要開悟、得定,未免太幼稚了。又靜坐中會産生種種幻覺,不論好壞,通要放棄,如果執着,誤認為很好,這必然會瘋癲發狂而成事不足的。初學者妄想紛飛,應該多修止,等心清淨無雜念後才修觀。觀的句子不宜太長,長了會成為妄想,妄想就失去功效。觀想與妄想之别,就是有止為與無止之分,有止才是觀,無止就是妄想。出家人環境清淨,且又閒居,正好努力修行,多看佛經和律部以為資助,在家人環境吵雜,事務繁忙,只能隨緣隨力,不妨少修一些,每天選擇早晨或其他任何時間,先由十分鐘、二十分鐘開始,然後逐步增加,能够多少鍛鍊一些,總比常人好得多。這就像許多人為了健康,每天都要運動和做體操一樣,若能把心理訓練當成平常功課,這必定能獲得無窮的益處,但不可有開悟或得禪定等高不可攀的目的,因為修行是要細水長流,日久功深,自能成就,那時最高目的不求自得。人有理智和感情的兩方面,理智就是正確的思想和語言行動,感情就是錯誤的思想和語言行動,正確的當然會使我們走上快樂之道,錯誤的就會使人走上痛苦之道,理智在佛經中稱為智慧,感情則叫做煩惱,若我們用止觀的方法去訓練,自然就會走上正道。至於神通、禪定、頓悟等,是它最高的成果,如果未經訓練,就想獲得,那是夢想,不成事實。
(六)參考資料:
甲:本事經,唐玄奘譯,大正十七册,六六二頁。此經與增一阿含經同類,共有七卷,内容豐富,但不完整,只由一法至三漢為止,其中也有十念法,卻少了正身正意等修止的句子,這樣叫人念施,究竟怎樣念法?卻無從着手。是口頭上念誦的念呢?還是打妄想那樣的念呢?這就不得而知。今節錄念施全文如下: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諸有情,永念一法」,我證彼定得不還果。雲何為一法?謂念施。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由不念施故,數數還來,墮諸惡趣,受生死苦。若能常念如是一法,我証彼定得不還果,不復還來生此世間。是故我説若諸有情,能念一法,我証彼定得不還果。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説頌曰:我觀諸有情,由不念施故,還來隨惡趣,受生死輪迴。若能正了知,永念於施者,定得不還果,不來生此間。
乙:分别功德論五卷,失譯人,大正藏二十五册。此論解釋增一阿含經,内容豐富,卻沒有解釋完整,只由序品至面王為止。論既是解釋佛經,應該是不明者明,然它少了正身正意等的句子,因此論著不知是心理訓練,而解成了事實的做法,故雲「以施有財法施」等,像這樣把佛經解錯的例子,實在不勝枚擧。錄其論文如下:「念施得至涅槃者,以施有財施法施,因財施得達法施,成檀芭無極故,得至涅槃也。」
丙:佛遺教經,大正十二册,二一0頁。「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這段文字,與本經念施同一意義因為缺少正身正意等句子,所以很多人都把它解釋成事實行動,若是如此,則除了大菩薩外,凡夫人是做不到的。
丁:遺教經論,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大正二十六册,二八六頁。論曰:「是中初障對治者,瞋恚煩惱障對治故,示現堪忍道故,修行菩薩住堪忍地中,能忍種種諸苦惱故,無輕重對治故,如經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肢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故,此示幻化法知成就故,又復口行清淨常作軟語故,如經亦當護口勿出惡言故,復説自他利道德障法故,如經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故,顯示功德智慧二種心行淨故。」此論解釋遺教經,把忍辱的文解成事實行動,如雲「示現堪忍道故,修行菩薩住堪忍地中,能忍種種諸苦惱故。」原因是經文缺少修止的句子,著者不知是假想,故解成事實,由是故知佛教在印度就已隱沒了,何况是傳到中國?至於其他名人的注解和此論同樣的看法亦復不少。
戊:佛説難提釋經,西晉沙門法炬譯,大正第二册,五○六頁。「難提!若慧弟子,自念施與之德,快哉!我已得作人,於慳貪之中能自拔,無有嫉之意,為常樂與,為信所與,後必當得少施,所得無量,從施得無為。」這段經文以及下面所引各經,通是沒有正身正意的句子,加上文句艱澀,使人看了簡直不知所雲,假如懂得是靜坐中的假想,那經文所含的深意自會容易明白。己:别譯雜阿含經卷第八,大正第二册,四三三頁。「雲何念施?念巳所施,一切世間為慳嫉所覆,我於今者,得離如是慳貪之垢,住捨心中,於一切物心無慳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巳,我心應喜,猶如大祠分己財物,捨與他人,若能如是修施心者,於現世中得法得義,得親近施。」此經意義與難提釋經相同,也是缺少修止的句子,而且如何修觀?辭句又不明確,這樣的經文叫人修行,實在無從着手?
庚:别譯雜阿含經卷第九,大正二册,四四一頁。「雲何念施,己所行施,我得善利,應離慳貪,行於布施,心無所著,悉能放捨,若施之時,手自授與,心常樂施,無有厭倦,捨心俱足,若有乞索,常為開分,是名念施。」
辛:雜阿含經卷第九,大正第二册,一四三頁。「復次聖弟子,自念施法,心自欣慶,我今離慳貪垢雖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捨施樂捨,具足施,平等施。若聖弟子,念於自所施法,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於何染著?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施念,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説第五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衆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壬:雜阿含經三十三卷,大正二册,三八頁。「復次聖弟子,自念施事,我得善利,於慳垢衆生中,而復離慳垢處,於非家行解脱施,常自手施,樂行捨法,具足等施,聖弟子,如是念施 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施所薰,昇進涅槃。」
癸:結餘上來列擧十一種與念施有關的經論,悉皆缺少「正身正意,結跏跌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施。」的句子,並且文字艱澀,使人看了頗難了解。此外大智度論解釋八念也沒有這種句子;釋禪波羅密擷錄智論的八念更是沒有這種句子,清淨道論解釋六念也沒有這種句子,至於其他各種與念施無關的經論,更是找不到這種句子。
(七)評論增一阿含經最大的特點是有正知正意等的句子,像是開門的鑰匙,使人進入佛法寶藏,幸好這部聖典未曾遣失,否則無門可入,那才是佛教莫大的損失,但非常不幸的是X學者引經據典,貶低它的價值,因其著作豐富,使人對他盲目崇拜,宛如天上濃密的烏雲遮蔽了月光,普使無量衆生處於黑暗之中,且擧最大的謬論是説「容忍大乘」,大乘小乘原是一家,同是佛説,大乘經中有小乘的道理,小乘經中也有大乘的思想,豈能説是「容忍」?假設增一阿含經有外道思想,用容忍二字,倒是可通,如今竟然用在大乘,豈不成為毀謗佛經?其次是為了推翻大乘而引據不確的論典,説是沒有序品,又為了貶低增一阿含經的價值而説是大衆部末派的誦本。請問大衆部距今二千多年,何以得知是末派的誦本?又説增一阿含是依據本事經及如是語擴編而成,本事經只由一法至三法是未完整的經,如何可以作為擴編依據。又説「難提的誦出是有遺忘與次第倒亂。」些少的錯漏不是大問題,而他已把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明確指出,這已是非常難得了,何以吹毛求疵,大作文章?謬論又説:「增一阿含經中有大乘思想與衆多譬喻的編入,加上次序的紊亂,對於增一阿含經原形的硏究,不能引起學者的信任。」請問佛經不信任,還信任甚麽?作者最初看經幸好沒有先看謬論,假如看了滿篇數説經中的缺點,於經不生信仰,那對於佛教的好處,一點也得不到。相反的,作者看經是由友人勸説歡喜讚歎,於經發起誠敬之心,故而因此進入佛教的大門,獲益無窮。再説如果XX學者應用他的才華對於佛經大作讚歎,使人誠心看經,那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可惜,他不把才華用於正途,對於佛經顛倒謬説,引發人們走上錯誤之道,這因果他應負責。作者為了掃雲見天,挽救衆生慧命,所以不揣譾陋,特予揭發。佛經本是標月之指,應該因指見月,若是認指為月,一直在文字上做功夫,無異分别這是男指,女指老人指或小孩指。再追究下去,姓名,籍貫,履歷等,無窮無盡,這就是學者們硏究佛經的態度,往往謬誤百出,笑話重重。
(八)作者的經驗作者三十歲時,在福州鼓山住翠峰茅蓬自修,遇岩友慣培師勸説:「阿含經真好啊!它教人修行很親切,好像父母教孩子如何擦桌掃地似的,老老實實,一點也不誇張。」他非常有心,今天來這樣講,明天來這樣講,每天來都這樣講,因為講得多了,於是我説:「好!我看經。」等月頭領米時間,順便到藏經殿去請經,那時並不知有四種阿含,剛好請的是增一阿含經,因是友人勸説,所以對經非常尊敬歡喜,放在佛桌上燒香禮佛以後,靜坐十五分鐘才翻開經來慢慢地看。先看念佛、念法、念僧、念戒,這都以為很深奥,不是我的事,看到第五念施,心想只要靜坐中想一想,就有這許多功德,這豈不太容易了嗎?於是我也照修了幾天,並沒有甚麽感覺,可是遇到兩件小事情來考驗我,方才知道修行的根本方法就在這裡,於是做了一副對聯説:「禪定爐智慧火可熔煩惱硬鐵;尸羅鉗忍進鎚能鍛菩提真心。」且將考驗我的兩件小事叙説如下:第一件是我拿了竹籃和靶子到路邊去靶松毛來起火煮食,剛靶了少許的松毛放在籃裡,天就下起微雨來了,心想這少少的松毛和籃子放在路邊不成問題吧!於是即到鄰居去避雨,等雨停了出來一看,原來籃子已被過路的山下人拿走了,我想這正好布施給他吧!第二件是再過幾天有人帶了七八個遊客到來參觀,從前門進後門出,我也不去管他,結果後門有一枝自來水管,用來頂門的,被人順手拿走了,心想這也正好布施給他。經過這兩件事考驗以後,回轉頭來再想一想,為甚麽不生煩惱而要布施。啊!原來我這幾天正修行布施,這真是一個無上法寶。不過那時還是最初的發現,只知修觀而不知修止,因此變成了頭腦昏亂和健忘,以後經過長期的硏究才知道止觀並用,又以此方法再修行經中其他法門也都是一樣,於是使我逐漸走上光明快樂之道。不過這要鄭重聲明,我對佛經雖有些少的理悟,比起百經中所説的「便成神通」,「自臻涅槃」等偉大的好處,還距離很遠呢!且觀儒道二教以及世間種種勸善格言和理論等,全都是叫人行善、學聖、學賢,然因缺少訓練方法,故都成了紙上談兵,講到做不到,佛教如果沒有訓練方法和一般勸善之文有何兩樣?假如懂得訓練方法,則可從善如流,如水之就下,無人可御之矣!由是故知心理訓練於人是非常重要的。本篇聲明本篇著作因是臨時急用尚未完整,候以後再作補寫,那時才大量流通。敬請各位愛好本篇的讀者祈勿將之大量印行,並請各位讀者如對本篇有何意見,請來信説明,以便再版時更正。(本篇完)

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修公上人~大乘四無量觀


禪定爐,智慧火,可熔煩惱硬鐵;
尸羅鉗,忍進鎚,能鍛菩提真心。

作者生平:
上修下靜法師生於1919年中國福建省政和縣。十一歲在福建鼓山依普淨上人出家。十二歲依虚雲和尚受戒。十四歲在宗鏡法師處接受教誨二年。過後曾在鼓山法界佛學院、福州佛學院、寧波報恩佛學院、觀宗寺佛學院、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學習佛法。廿八歲在鼓山翠峰茅自修。卅三歲被鼓山大衆選為監院。在鼓山茅篷自修期間,硏讀增一阿含經,修行念施法門。很有心得,因而悟得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原來在此該方法已是隱沒好久,如今被法師發現,當時即寫對聯一副如下:禪定爐,智慧火,可熔煩惱硬鐵;尸羅鉗,忍進鎚,能鍛菩提真心。四十歲受檳城極樂寺邀請到南洋為該寺監院。五十歲到檳城升旗山佛光精舍自修至今。在精舍期間,深居簡出,硏究四無量觀,以三定律四原理作為四無量觀的理論。佛教有了這樣的方法和理論,今後將其弘揚出去,普渡衆生,像太陽的光輝遍照大地,滅除黑暗,普使人民邁向光明快樂的大道。

大乘四無量觀-上篇理論第一章:

簡説四無量觀的要義:
(甲) 簡叙:目前世界拜科學進步之賜,日常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這不能不説是人類的幸福,但美中不足,人們的心病仍是重重無盡,人們的痛苦仍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就像沒有光明的夜晚,走起路來難免不東碰西撞,這除了宣揚四無量觀漢門以外,别無其他辦法。人的心理有四種共同的趣向,自古至今,自聖至凡,全都是一樣的善惡苦樂。若有三定律和四原理的真理來開導,則人人都會走上正道,那就是四無量觀;如果缺少真理的開導,則人人都會走向邪道,那就是四根本煩惱。如今,四根本煩惱貪、瞋、痴、慢乃是人們走慣了的老路。在此暫置不談,只説四無量觀就好了。

所謂四無量觀,就是慈、悲、喜、捨。慈以與樂為義;悲以拔苦為義;喜以生善為義;捨以離惡為義。這是做人應有的四種美德,也是一條走向成佛的平坦大道。它的真正意義出自普賢行願品,與一般的説法大有不同。普通的説法沒有三定律和四原理作為理論的根據,因此只是生到梵天而已。其實這種最寶貴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已在佛教中隱沒了很久。本人經過長期的硏究,方才將它發掘出來。它的重要性正和太陽光一樣照耀着大地,普使人們獲得温暖和行動自由,那怕走在驚濤駭浪與懸崖絕壁之間,都能平安渡過。四無量觀也像太陽光一樣,能熄滅人間種種的糾紛和痛苦。

(乙) 三定律:
(一)體性平等淺白地説就是每一個人的心性與一切衆生皆是平等不二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就像左右兩手,因是一體,絕對不會互相打架;假如左右兩手相打,痛的還是自己,不是别人。這種道理非常深奥難懂,必須經過長期的思考觀察才能了解。假如我們能由不平等而達到平等,那就甚麽功德、智慧、神通、辯才、相好、光明,全都有了;若一直朝向不平等的道路走去,那就是鑽進了牛角尖,甚麽好東西全都沒有了。成佛才是真正的平等,因此快樂無窮;凡夫就是不能平等,所以非常痛苦。這平等兩個字,就來容易,做來實在不簡單,就像地下的寶藏,不是口説就能得到,必須真正地去開採。至於開採的方法,必須有許多工具。現在我們要開採自心的無價寶藏,就要應用四無量觀、六波羅密、三十七道品等種種方法去修行。

(二)因緣互助:因緣互助分以下兩種:
A -物質互助:譬如初生的小孩,沒有父母親的悉心照顧,那小生命早就完了,長大後到學校去讀書,接受各科老師的教導,才有種種知識和技能,出來社會謀生,亦須依靠各階層人士的來往互助。總括來説,人是不能離群獨居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往來,生活才過得快樂美滿。

B -功德互助:這比物質互助更好上幾千萬倍,因為物質互助只能使人生活過得好一點,功德互助則可由人而達到成佛為止。所謂功德互助就是:「普利一切衆生」,將自己的身心内外一切奉獻給一切衆生。經説:「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至於為甚麽要這樣做呢?我們應知個人力量渺小,大衆力量偉大,若將個人力量投向大衆,則渺小亦能成為偉大。經説:「是故菩提屬於衆生,若無衆生,則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由是故知,廣大的衆生,於我有莫大的恩惠,吾須全心的奉獻。

(三)因果自作:因有善惡之别,果有苦樂之異,不論善、惡、苦、樂、全是自作自受。佛經説:「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它的範圍包括十法界,時間歷經無量劫,這只有廣大智慧的佛,才能觀察得清清楚楚。凡夫因為沒有智慧,不明因果,的以胡作非為,等到苦果降臨之時,已是沒有辦法了。假如世人能深信因果,就不敢胡作妄為。因果是世間上最大的法律,佛經中講得實在太多。若犯了國家法律,有時還可以逃避,因果卻是不能逃避的;國家法律只用於一生,因果則會經歷無量生,由是可知因果是非常可怕的。

(丙)~四原理,四原理就是好善、惡惡、畏苦、求樂、四種原則的道理。凡是仁義道德。凡是仁義道德,每一個人都愛好,是為好善。殺盜淫妄等罪惡,每一個人都討厭,是為惡惡。痛苦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害怕,是為畏苦。快樂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去追求,是為求樂。凡夫因缺少真理的指導,而朝向錯誤的方面去發展,故變成貪瞋痴慢四種根本煩惱;假如有了真理的指導,則會變成慈悲喜捨的四無量觀。其人格之高尚,如「空中月出於雲翳」。它對人類有極大的好處。是故本人要將它大力的宣揚,希望把痛苦的人生變為極樂;黑暗的世界化作光明。

(丁)~簡説四無量觀--慈悲喜捨
(一)慈,以與樂為義。不論貧富貴賤,善惡好歹的衆生,對自己的生命莫不感到非常的寶貴,那怕是一個身體有缺陷的人或低賤的動物,也通是一樣的。因此,他們都感覺活在世界上最快樂的,是自豪的,由是我們就應該順從他們的心理,對他尊敬,歡喜,讚嘆,那麽他們就會感到更加的自豪和無上的快樂,這就是慈能與樂的意義。俗語説:「人捧人高,水漲船高」。我們以慈愛的心情來對待别人,則一切人都會以同樣的心理來對待於我。請問這一種的回報該是多麽偉大。
(二)悲以拔苦為義。生老病死,水火風災等無量痛苦,這是人人懼怕的,卻又是難免的,我們對這種種的痛苦要有同情心,救拔心,這就是悲能拔苦的意義。我們能以悲心對待一切衆生,則自己的痛苦自會免除。假如惟知救拔自己的痛苦,而忘卻了大衆的痛苦,則自己的痛苦將永遠存在,無法免除。這救苦之法,有治標和治本之别。譬如窮人給他錢用,生病給他醫治,跌倒水裡把他救起,這只能暫時的解急,名為治標。假如大力宣揚四無量觀,使人走上善道,從根本上解決苦痛,這名為治本。
(三)喜,以生善為義。這不是「他人離苦以後我生歡喜」,而是歡喜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能走向善道。孟子説:「人人都有四端,發展開來,走向仁義禮智,如水之就下。」由是充份説明人性的好善,這是值得我們歡喜的。人因為有好善之心,所以才有道德教育和法律政治。由是建立了繁榮美好的國家和社會,乃至諸佛菩薩的清淨刹土,以及佛的涅槃境界。這一切美好的情形,全是以好善作為根本。
(四)捨,以離惡為義。這不是「他人的苦、樂、不苦、不樂、我不生執着為捨,而以離惡為捨。」惡有兩種:一是罪惡的惡,在自己是懺悔業障,並改正自己不好的行為,在他人是原諒不究,並及説法教化,使人離惡。二是執着為惡,譬如人們造了善事,仍然執着在心,此亦須破除,如金剛經説:「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把行善的執着心也破除了,才算是真正的善。因為執着仍然是惡。以上只是簡説四無量觀的要義,若擴充開來,則廣闊無邊,甚深無底,包含全部佛教,這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講得清楚的

(戊)~修行方法佛經中叫「禪那」,通俗叫「靜坐」。到底它真正的意義是甚麽?很少有人能了解,因此産生許多錯誤的見解。譬如説頓悟、神通、智慧等,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去修行,這些好聽的東西是獲不到的,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和認識,按步就班地做去,才能獲得,不是輕易地一説就有。如今我把靜坐的名辭來個正確的稱呼。叫做心理訓練或鍛鍊。如果未經訓練,就想獲得奇妙的效果,那根本是夢想。應知世間上任何工巧和技藝,全是由鍛鍊而來的。譬如土木工程,必須由孩子開始鍛鍊,才能把工作做好;又如各種奇妙的絕技,也是由鍛鍊而來的。佛教的修行方法也是離不開鍛鍊的。佛在世時這種方法很是普遍流行,佛涅槃後就逐漸隱沒了。大藏經幾千百卷,唯獨增一阿含經才把鍛鍊的方法明確地告訴我們,至於其他各經,只是簡略一提而已,假如把增一阿含經忽略了,那對於修行方法,簡直是海底摸針,無從着手。再説世間的種種鍛鍊,只不過是謀生而已,唯有佛教的「心理鍛鍊」才是最好的鍛鍊,能使人斷煩惱,了生死,乃至成為最高無上的佛果。這是人人都應認真學習的。至於鍛鍊的作用,是由錯誤而達到正確,並不是由正確而走上錯誤。像目前有一些錯誤的教導,把正常的人教導得神經錯亂,無端地會哭、會笑、會打、會鬧,甚至會無中生有的看見甚麽、聽見甚麽,這對於佛教是莫大的妨礙;人們一提起靜坐來就會驚慌地説:「不要靜坐啊,靜坐會走火入魔啊!」再説什麽是由錯誤而達至正確呢?譬如原是慳貪的人,經過訓練後會變成慷慨;原是瞋心很重的人會變成慈悲;願是行為不端的人會變成循規蹈矩;原是心量狹窄的人會變成寬宏大量。假如人能訓練到這種程度已是很好了。至於開悟、神通、禪定,智慧等高不可攀的事,絕對不要夢想,達不到的要想達到,這必然會導致精神失常,任何病都可醫治,唯獨神經病最難醫治。又順便一提,目前有部份的佛教宣傳者,在大衆中歡喜宣講感應、神異、超度亡魂等事,講到激烈之時聲涙俱下,表演得有聲有色,由是引導一些無知的人們走上迷信的道路。本來佛教的宗旨是叫人正信,對於神異雖不排除,卻也無須大力宣揚。如果一個正常的人一心崇拜神異,難免不走上神經錯亂的境地,請問這責任應由誰來負擔?

(已) 總結「體性平等」,這是宇宙人生最大的真理,佛經中雖用種種的方法和名辭來解釋,但這是否容易了解?我看不是那麽簡單吧!性善、性惡、性具善惡,自古以來因為沒有很圓滿的詮釋,所以異説紛紜,如今用四原理來推察及按迷和悟來分析,這就秩序宛然,人們就會極易明白和了解。修行的方法印度話叫「禪那」,也是有種種的翻譯和意義,説來會使人莫名其妙,作者按照經義改稱作「心理訓練」,它是由浅而深,穩步前進,絕不是一步登天,這方法必須現場實際教導,不是簡短的文字講得了的。我相信這種有秩序的理論,人們一聽就懂,不是像猜謎一樣,讓人摸不着頭腦。至於穩健的方法,人們一學就會,並不困難。我覺得修習靜坐,要以四無量觀為依皈,才是真正的坦途。所以,我不揣譾陋,特為大家提出共同硏究。(30.11.2009..待续)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佛陀日遊行2009


感恩大家的發心互助,圓滿了我們這首次
參于馬佛縂的佛陀日遊行活動。







花車花輯現莊嚴,佛陀教育心中顯。。。。
願佛光普照大地祥和,一切眾生皆遠離苦難。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清肝膽石灌腸自然療法

雙慶竹林禪寺主辦
清肝膽石灌腸自然療法養生營

古人道要長壽得腸内無渣,現今社會進步,空氣汚染,科技發達,農作物基因改造,但人類的病源不但沒有改善,而且變化無窮。百病叢生連医學界都束手無策,根源不得而知。
根據印度智慧草葯學(Aryuveda)百病叢生皆因飲食習慣所引起,自身食物中毒而引發,本寺以弘揚佛法,推動養生保健,以報眾生恩故設此養生營。

主講導師 : 超法師
宗旨 : 提昌健康的人生、從草葯自然療法養生排毒開始。
日期 : 另行安排,不定期活動 (務請先報名,以方便作安排)
費用 : RM150/每位 (包括水果 / 灌腸帶 / 星期六晚餐 / 星期日早午餐)
人數 : 二十人 (每營)
報到時間 : 星期六晚上7.30pm入營住宿于竹林禪寺。


養生營時間表 :
** 星期六 7.30pm- 報到入營
- 介紹養生的重要與概念
10.00pm - 喝橄欖油後入睡


** 星期日 5.30am - 起床
6.00am - 再飲用 crosson + 果汁
10.00am - 早點,分享會
12.00noon - 午餐,出營


協辦單位須要准備的事項 :
(1) 蘋果 : 30粒 (或1箱)
(2) 橙 : 1箱
(3) Grape fruit : 2粒
(4) 蕃薯 : 60 條 (每人3條)
(5) Potato : 2 kg
(6) Carrots : 2 kg
(7) Celery : 5條 (或5包)
(8) 500ml 空瓶罐 : 20個 (每人1個)
(9) 灌腸帶 : 20 套 (每套RM80)
(10) 果汁機 : 5 架
(11) 放映機 /映幕 : 1架
(13) 糙米 : 2 kg
(14) 義工 : 5 位
重要事項 :
** (凡是參加此養生排毒營者,得在一個星期前多吃蔬果,少吃肉類,在傍晚 6.00pm後必須完全禁止入食,只可飲用清水。)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山路第一階段修好。。感恩!

1)最初動工之前本來的小山路。
2)最初修建的山路。
3)之后已遭到土蝕的破懷。
4)近來重新修建的山路正進入第二階段的工程。
5)山路加寛工程正在進行中。

橋屯連接路面工程已完成。

第一階段的山路已修好,現在第二階段工程正在進行中,
敬希十方善信陸續的慷慨解囊,共就菩提大業,阿彌陀佛!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敬請注意今年8月至12月份即將到來的活動

感恩您的詢問與支持:04-2295411
敬請點擊海報放大以便閱讀:

**今年我们只辦(一天)25-10-2009, 將設有50多各摊位供

發心報效者贊助, 以下之贊助囘函申請表格方便自行打印,
填妥后寄竹林禅寺。
餐卷已开始发售; 欢迎发心捐购,阿弥陀佛!!

若有不詳之処,歡迎您的詢問:
04-229 5411或04-229 6412
~~~~~~~~~~~~~~~~~~~~~~~~
檳城升旗山佛光精舍
2009年9月13日孝親法會一永日
升旗山佛光精舍自修靜長老圓寂以來,人煙非常稀少,精舍也荒廢失修多年,2006年由傳超法師接任已來,不斷的修整,已經恢復道場的基本設施,路也修建好了,希望便能利益大衆,亦不忘老和尚的教導,以啓建多項常年共修活動。本精舍一年一度的超度法會擇定于13-09-2009 星期日農曆七月二十五日)一永日誦念地藏經和蒙山施食一堂。法會期間並設消災壇每名貳拾元正(RM20)和万人緣拾元正(RM10),亦有超度牌位二類,淨土壇壇主(RM100),超度先人(RM30)和冤親債主(RM10)。 除此之外亦設有供齋項目,此次法會的收入全部撥入佛光精舍教育及建築基金,您的関懷,是我們的力量。以此功德祈願國泰民安,六時吉祥,陰超陽泰,亡者得報土莊嚴,生者福慧增長,光明無礙。
Since the late Rev. Siew Chin departed in 1997 the “BUDDHA LIGHT VIHARA” temple has been neglected and in a deplorable stage. On 2006 Rev. Chuan Chao managed to renovate and improve the temple. The performing of Annual Filia Piety Assembly & Lighting Assembly activities will be held on Sunday dated: 13-09-2009 (Chinese Calendar: 25th of Seven Month) Time: 9am to 7pm. Kindly support generously by contributing to the fund which will be for upgrading temple and maintenance fund. May all the donors and contributors for this ceremony rejoice and bless with longevity, wealth, fortune and wisdom supreme. May our dear departed loved ones and sentient being be relieved from all suffering and be speedily liberated from samsara.
~~~~~~~~~~~~~~~~~~~~
敬請注意即將到來的活動。。。。

**9-8-2009 ~ 5-9-2009
檳城雙慶竹林禪寺啓建
*8/8/09(8pm)觀音普佛
*8/8/09(9pm)三皈五戒
*9/8~5/9/09 (9am)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
*10/8~5/9/09 (8pm)地藏經法會
*17/8/09普佛追思法會紀念如公上人
*22/8/09普佛追思法會紀念修公上人
若有不詳之処,歡迎您的詢問:
04-229 5411或04-229 6412
~~~~~~~~~~~~~~~~~~~~
**06 & 07-09-2009
双庆竹林禅寺孝亲法会
水懺 / 瑜伽焰口施食二堂
~~~~~~~~~~~~~~~~~~~~
**13/9/2009
佛光精舍孝亲法会
~~~~~~~~~~~~~~~~~~~~~~
**20/9/2009
大山脚观自在书轩孝亲法会
~~~~~~~~~~~~~~~~~~~~~~~
**25-10-2009 (8am~3pm)
双庆竹林禅寺素食義賣會
~~~~~~~~~~~~~~~~~~~~~~~
**23/11/2009~29/11/2009

双庆竹林禅寺
华严静七暨短期出家戒会
欢迎拨电04-229 5411 / 04-229 6412询问
~~~~~~~~~~~~~~~~~~~~~~~~~~~
升旗山佛光精舍青少年生活營
A)**27/11/09 to 29/11/09(3D2N)
B)**18/12/2009 to 22/12/2009(5D4N)
報名表格方便自行打印,填妥后寄竹林禅寺:

欢迎拨电04-229 5411 / 04-229 6412询问
~~~~~~~~~~~~~~~~~~~~~~~~
**31/12/2009~02/01/2010
双庆竹林禅寺
佛三暨八关斋戒会
欢迎拨电04-229 5411 / 04-229 6412询问
~~~~~~~~~~~~~~~~~~~~~~~~~~~
**逢星期一 8pm~10pm
瑜珈,佛學班
~~~~~~~~~~~~~~~~~~~~~~
**逢星期二 8pm~9.30pm
四無量心靜坐班
~~~~~~~~~~~~~~~~~~~~~~
**逢星期四 8pm~9.30pm
普門品共修 字型大小
~~~~~~~~~~~~~~~~~~~~~~
**逢初一,十五 9am
大悲懺共修
~~~~~~~~~~~~~~~~~~~~~~
竹林禪寺主摧之定期活動:
**逢星期五 11am~4pm
Neurology Heeling Massage Therapy
奇筋八脈經絡按摩治療
由馬來西亞合格按摩師專辦
(治病強身,收費隨緣)
~~~~~~~~~~~~~~~~~~~~~~
**逢星期日 3.15pm~4.15pm
易經地理學研修課程
與老師交流時間:4.15~5.30pm
欢迎拨电 016 442 9657 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