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修公上人~大乘四無量觀


禪定爐,智慧火,可熔煩惱硬鐵;
尸羅鉗,忍進鎚,能鍛菩提真心。

作者生平:
上修下靜法師生於1919年中國福建省政和縣。十一歲在福建鼓山依普淨上人出家。十二歲依虚雲和尚受戒。十四歲在宗鏡法師處接受教誨二年。過後曾在鼓山法界佛學院、福州佛學院、寧波報恩佛學院、觀宗寺佛學院、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學習佛法。廿八歲在鼓山翠峰茅自修。卅三歲被鼓山大衆選為監院。在鼓山茅篷自修期間,硏讀增一阿含經,修行念施法門。很有心得,因而悟得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原來在此該方法已是隱沒好久,如今被法師發現,當時即寫對聯一副如下:禪定爐,智慧火,可熔煩惱硬鐵;尸羅鉗,忍進鎚,能鍛菩提真心。四十歲受檳城極樂寺邀請到南洋為該寺監院。五十歲到檳城升旗山佛光精舍自修至今。在精舍期間,深居簡出,硏究四無量觀,以三定律四原理作為四無量觀的理論。佛教有了這樣的方法和理論,今後將其弘揚出去,普渡衆生,像太陽的光輝遍照大地,滅除黑暗,普使人民邁向光明快樂的大道。

大乘四無量觀-上篇理論第一章:

簡説四無量觀的要義:
(甲) 簡叙:目前世界拜科學進步之賜,日常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這不能不説是人類的幸福,但美中不足,人們的心病仍是重重無盡,人們的痛苦仍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就像沒有光明的夜晚,走起路來難免不東碰西撞,這除了宣揚四無量觀漢門以外,别無其他辦法。人的心理有四種共同的趣向,自古至今,自聖至凡,全都是一樣的善惡苦樂。若有三定律和四原理的真理來開導,則人人都會走上正道,那就是四無量觀;如果缺少真理的開導,則人人都會走向邪道,那就是四根本煩惱。如今,四根本煩惱貪、瞋、痴、慢乃是人們走慣了的老路。在此暫置不談,只説四無量觀就好了。

所謂四無量觀,就是慈、悲、喜、捨。慈以與樂為義;悲以拔苦為義;喜以生善為義;捨以離惡為義。這是做人應有的四種美德,也是一條走向成佛的平坦大道。它的真正意義出自普賢行願品,與一般的説法大有不同。普通的説法沒有三定律和四原理作為理論的根據,因此只是生到梵天而已。其實這種最寶貴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已在佛教中隱沒了很久。本人經過長期的硏究,方才將它發掘出來。它的重要性正和太陽光一樣照耀着大地,普使人們獲得温暖和行動自由,那怕走在驚濤駭浪與懸崖絕壁之間,都能平安渡過。四無量觀也像太陽光一樣,能熄滅人間種種的糾紛和痛苦。

(乙) 三定律:
(一)體性平等淺白地説就是每一個人的心性與一切衆生皆是平等不二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就像左右兩手,因是一體,絕對不會互相打架;假如左右兩手相打,痛的還是自己,不是别人。這種道理非常深奥難懂,必須經過長期的思考觀察才能了解。假如我們能由不平等而達到平等,那就甚麽功德、智慧、神通、辯才、相好、光明,全都有了;若一直朝向不平等的道路走去,那就是鑽進了牛角尖,甚麽好東西全都沒有了。成佛才是真正的平等,因此快樂無窮;凡夫就是不能平等,所以非常痛苦。這平等兩個字,就來容易,做來實在不簡單,就像地下的寶藏,不是口説就能得到,必須真正地去開採。至於開採的方法,必須有許多工具。現在我們要開採自心的無價寶藏,就要應用四無量觀、六波羅密、三十七道品等種種方法去修行。

(二)因緣互助:因緣互助分以下兩種:
A -物質互助:譬如初生的小孩,沒有父母親的悉心照顧,那小生命早就完了,長大後到學校去讀書,接受各科老師的教導,才有種種知識和技能,出來社會謀生,亦須依靠各階層人士的來往互助。總括來説,人是不能離群獨居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往來,生活才過得快樂美滿。

B -功德互助:這比物質互助更好上幾千萬倍,因為物質互助只能使人生活過得好一點,功德互助則可由人而達到成佛為止。所謂功德互助就是:「普利一切衆生」,將自己的身心内外一切奉獻給一切衆生。經説:「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至於為甚麽要這樣做呢?我們應知個人力量渺小,大衆力量偉大,若將個人力量投向大衆,則渺小亦能成為偉大。經説:「是故菩提屬於衆生,若無衆生,則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由是故知,廣大的衆生,於我有莫大的恩惠,吾須全心的奉獻。

(三)因果自作:因有善惡之别,果有苦樂之異,不論善、惡、苦、樂、全是自作自受。佛經説:「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它的範圍包括十法界,時間歷經無量劫,這只有廣大智慧的佛,才能觀察得清清楚楚。凡夫因為沒有智慧,不明因果,的以胡作非為,等到苦果降臨之時,已是沒有辦法了。假如世人能深信因果,就不敢胡作妄為。因果是世間上最大的法律,佛經中講得實在太多。若犯了國家法律,有時還可以逃避,因果卻是不能逃避的;國家法律只用於一生,因果則會經歷無量生,由是可知因果是非常可怕的。

(丙)~四原理,四原理就是好善、惡惡、畏苦、求樂、四種原則的道理。凡是仁義道德。凡是仁義道德,每一個人都愛好,是為好善。殺盜淫妄等罪惡,每一個人都討厭,是為惡惡。痛苦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害怕,是為畏苦。快樂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去追求,是為求樂。凡夫因缺少真理的指導,而朝向錯誤的方面去發展,故變成貪瞋痴慢四種根本煩惱;假如有了真理的指導,則會變成慈悲喜捨的四無量觀。其人格之高尚,如「空中月出於雲翳」。它對人類有極大的好處。是故本人要將它大力的宣揚,希望把痛苦的人生變為極樂;黑暗的世界化作光明。

(丁)~簡説四無量觀--慈悲喜捨
(一)慈,以與樂為義。不論貧富貴賤,善惡好歹的衆生,對自己的生命莫不感到非常的寶貴,那怕是一個身體有缺陷的人或低賤的動物,也通是一樣的。因此,他們都感覺活在世界上最快樂的,是自豪的,由是我們就應該順從他們的心理,對他尊敬,歡喜,讚嘆,那麽他們就會感到更加的自豪和無上的快樂,這就是慈能與樂的意義。俗語説:「人捧人高,水漲船高」。我們以慈愛的心情來對待别人,則一切人都會以同樣的心理來對待於我。請問這一種的回報該是多麽偉大。
(二)悲以拔苦為義。生老病死,水火風災等無量痛苦,這是人人懼怕的,卻又是難免的,我們對這種種的痛苦要有同情心,救拔心,這就是悲能拔苦的意義。我們能以悲心對待一切衆生,則自己的痛苦自會免除。假如惟知救拔自己的痛苦,而忘卻了大衆的痛苦,則自己的痛苦將永遠存在,無法免除。這救苦之法,有治標和治本之别。譬如窮人給他錢用,生病給他醫治,跌倒水裡把他救起,這只能暫時的解急,名為治標。假如大力宣揚四無量觀,使人走上善道,從根本上解決苦痛,這名為治本。
(三)喜,以生善為義。這不是「他人離苦以後我生歡喜」,而是歡喜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能走向善道。孟子説:「人人都有四端,發展開來,走向仁義禮智,如水之就下。」由是充份説明人性的好善,這是值得我們歡喜的。人因為有好善之心,所以才有道德教育和法律政治。由是建立了繁榮美好的國家和社會,乃至諸佛菩薩的清淨刹土,以及佛的涅槃境界。這一切美好的情形,全是以好善作為根本。
(四)捨,以離惡為義。這不是「他人的苦、樂、不苦、不樂、我不生執着為捨,而以離惡為捨。」惡有兩種:一是罪惡的惡,在自己是懺悔業障,並改正自己不好的行為,在他人是原諒不究,並及説法教化,使人離惡。二是執着為惡,譬如人們造了善事,仍然執着在心,此亦須破除,如金剛經説:「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把行善的執着心也破除了,才算是真正的善。因為執着仍然是惡。以上只是簡説四無量觀的要義,若擴充開來,則廣闊無邊,甚深無底,包含全部佛教,這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講得清楚的

(戊)~修行方法佛經中叫「禪那」,通俗叫「靜坐」。到底它真正的意義是甚麽?很少有人能了解,因此産生許多錯誤的見解。譬如説頓悟、神通、智慧等,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去修行,這些好聽的東西是獲不到的,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和認識,按步就班地做去,才能獲得,不是輕易地一説就有。如今我把靜坐的名辭來個正確的稱呼。叫做心理訓練或鍛鍊。如果未經訓練,就想獲得奇妙的效果,那根本是夢想。應知世間上任何工巧和技藝,全是由鍛鍊而來的。譬如土木工程,必須由孩子開始鍛鍊,才能把工作做好;又如各種奇妙的絕技,也是由鍛鍊而來的。佛教的修行方法也是離不開鍛鍊的。佛在世時這種方法很是普遍流行,佛涅槃後就逐漸隱沒了。大藏經幾千百卷,唯獨增一阿含經才把鍛鍊的方法明確地告訴我們,至於其他各經,只是簡略一提而已,假如把增一阿含經忽略了,那對於修行方法,簡直是海底摸針,無從着手。再説世間的種種鍛鍊,只不過是謀生而已,唯有佛教的「心理鍛鍊」才是最好的鍛鍊,能使人斷煩惱,了生死,乃至成為最高無上的佛果。這是人人都應認真學習的。至於鍛鍊的作用,是由錯誤而達到正確,並不是由正確而走上錯誤。像目前有一些錯誤的教導,把正常的人教導得神經錯亂,無端地會哭、會笑、會打、會鬧,甚至會無中生有的看見甚麽、聽見甚麽,這對於佛教是莫大的妨礙;人們一提起靜坐來就會驚慌地説:「不要靜坐啊,靜坐會走火入魔啊!」再説什麽是由錯誤而達至正確呢?譬如原是慳貪的人,經過訓練後會變成慷慨;原是瞋心很重的人會變成慈悲;願是行為不端的人會變成循規蹈矩;原是心量狹窄的人會變成寬宏大量。假如人能訓練到這種程度已是很好了。至於開悟、神通、禪定,智慧等高不可攀的事,絕對不要夢想,達不到的要想達到,這必然會導致精神失常,任何病都可醫治,唯獨神經病最難醫治。又順便一提,目前有部份的佛教宣傳者,在大衆中歡喜宣講感應、神異、超度亡魂等事,講到激烈之時聲涙俱下,表演得有聲有色,由是引導一些無知的人們走上迷信的道路。本來佛教的宗旨是叫人正信,對於神異雖不排除,卻也無須大力宣揚。如果一個正常的人一心崇拜神異,難免不走上神經錯亂的境地,請問這責任應由誰來負擔?

(已) 總結「體性平等」,這是宇宙人生最大的真理,佛經中雖用種種的方法和名辭來解釋,但這是否容易了解?我看不是那麽簡單吧!性善、性惡、性具善惡,自古以來因為沒有很圓滿的詮釋,所以異説紛紜,如今用四原理來推察及按迷和悟來分析,這就秩序宛然,人們就會極易明白和了解。修行的方法印度話叫「禪那」,也是有種種的翻譯和意義,説來會使人莫名其妙,作者按照經義改稱作「心理訓練」,它是由浅而深,穩步前進,絕不是一步登天,這方法必須現場實際教導,不是簡短的文字講得了的。我相信這種有秩序的理論,人們一聽就懂,不是像猜謎一樣,讓人摸不着頭腦。至於穩健的方法,人們一學就會,並不困難。我覺得修習靜坐,要以四無量觀為依皈,才是真正的坦途。所以,我不揣譾陋,特為大家提出共同硏究。(30.11.2009..待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